在海啸后重组的新商业社会中,「企业对于设计型思考家(design thinkers),有着巨大的需求,」波士顿创新和设计顾问公司CONTINUUM 副总裁亨利.韦斯特( Harry West)说。
凡事先说,「I think( 我思)」,把不可能变可能的设计型思考家,将是改变这个世界的新势力。
每一个时代,都要新能力,未来5 年的台湾,竞争力的关键字,很明显将转成「设计思考力」。
设计,不只是涂涂画画,追求赏心悦目的美,它的核心概念(concept),「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,」名列《Business Week》评选的全球六十大设计学院之一的实践大学设计学院院长安郁茜说。
2011 年,正是台湾的国际设计元年。在制作本专题时,刚好传来世界设计大会2011 年将在台北举行,这也是这个世界级的「设计联合国」一大盛事,以全球平面、工业及室内设计三大领域方式呈现。
经过一年多的争取,台湾打败澳洲墨尔本、法国巴黎、加拿大蒙特娄、西班牙塞维尔等19 个对手,显示国际设计界对台湾的创意与设计能量的肯定。
不过,缤纷的设计世界中,当设计变成新国力时,我们能需要什么样对未来的想像?
2008 年,芬兰赫尔辛基艺术设计大学Designium 设计创新中心发表2007 年全球设计竞争力排行报告,前三名分别为德国、瑞士、日本,台湾设计竞争力排名全球第十八名。
以个别指标观察,台湾在顾客导向(customer orientation)程度表现出色,排行是前三名,仅次于日本、奥地利;但在创新能力(innovation)与研发支出的两项指标表现相对弱势,只排到第十五名。
很明显地,创新能力,是「设计台湾」能否由OEM(代工生产)到ODM(委托设计生产)成功转型成OBM(自有品牌生产)的关键,高附加价值的创意经济,俨然已是台湾经济成长的下一波动力。
设计,其实无所不在。小至我们身边用的笔、手表,每天穿的衣服,每天携带的手机、笔记型电脑......临时绕一段小路经过的公园,也是设计;甚至八八水灾救灾,也是一个考验政府效能的大设计。
「做设计的人,一定要对生活有意见。」安郁茜认为,愈有动机想要改变现状,愈能做出好设计。
设计自己的人生
这是一个对生活有意见的30 世代,如何改变自己的故事。
2004 年11 月,台北电影院,大萤幕上演着皮克斯年度巨献《超人特攻队》,全场不时传出笑声,25 岁的谢宗颖只是台下众多影迷之一,4 年后的他,却已置身加州旧金山的皮克斯工作室,参与2009 年暑假档期动画片《天外奇迹》制作。
「我做梦都没想到能进皮克斯,好像『奇迹』降临。」谢宗颖说。大学念的是日文,但是从小爱看电影、卡通的他,对自己未来的生涯规划有意见,虽然念的是日文,但他决定重新为自己设计一条喜欢的路。
退伍后,在台湾学了半年的动画课程,2006 年申请上美国旧金山艺术大学3D 动画研究所,2008 年6 月,他获得皮克斯的实习工作,3个月实习结束后,因表现优异,签约成为《天外奇迹》的「fix animator(修复动画师)」, 今年5 月才毕业的他,2 月就被皮克斯聘任为正式员工。
谢宗颖的奇迹,不只是念设计,而是设计了自己的人生,「角色动画师其实是演员,比的不是绘图技术,而是演技。」从小爱看电影、卡通的他因为耳濡目染,很容易揣摩角色,加上日文优势,能够轻松汲取动漫王国的资讯。谢宗颖透过转换设计,果真为自己走出了一条路。
凡事先说,「I think( 我思)」,把不可能变可能的设计型思考家,将是改变这个世界的新势力。
π 型设计人正夯
要找到对世界的新想像,必须思考重新「设计」,如何把不可能变可能。
重视创新的全球大企业,如P&G,已开始与设计学院进行创新合作。这些企业领导者发现,强调找出最大可能性的设计思考,远比重视效率的管理思考,更能够为企业创造出更大的市场机会。
刚拿下2010 世界设计大会主办权的台湾,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设计人才?
显然,从理工、商学、社会人文等其他领域跨入设计的人才,正蕴酿形成一股新的创新势力。成功大学创意产业设计研究所副教授陆定邦比喻,以前的创新竞赛是手指与手指的竞争,现在竞争的是指缝间,当竞争从单一领域的独占山头,移动到绵延起伏的山峦间,创新的困难度增加,所以更需要能跨领域的「π 型设计人」。
「π 型人」是由趋势大师大前研一所提出。他认为,面对变动快速的世界,职场常胜军是拥有双专长或能力的π 型人。所谓的π 型设计人,就是在双专长之一,甚至是第三专长,纳入设计领域。
设计型思考者,一定要用第二种和第三种眼睛看事情。
从OEM到OBM的新文化
随着台湾产业解构,从传统的OEM 到ODM,要进一步再跨到品牌发展的OBM 阶段设计思考者的定位,从OEM 时代纯解决工程问题的设计师,ODM 时代争取大订单的业务,可能摇身一变,成为一个更具革命性思考的社会文化运动观察家。
陆定邦以捷安特为例说明:OEM 时代的设计师,做的可能只是一辆自行车;ODM,时代的设计师,做的是一辆设计更好的自行车;但是OBM 时代,捷安特的设计师,要做出的不只是脚踏车,更重要是必须把自己当成一个社会运动家,做出引领社会脉动的「自行车新文化」。
台湾想投入设计的30 世代人数愈来愈多,但是如何让自己成为职场中具有竞争力的设计型思考家? 《Business Week》曾比较设计学院与商学院学生的思考方式。商学院是从市场规模、财务分析出发,创造一个能满足市场需求的解决方案,而设计学院的思考哲学,则是由人出发,考量消费者需求、人种、使用经验等,不断追求更好的解决方案。
由人出发,正好呼应了设计思考的本质,是不断追求更好解答的过程。
像达文西一样思考
很多人以为,设计,只是天马行空的发想,其实好的创意,背后隐藏着心智逻辑的密码。
知名插画家林怡芬最常使用的设计思考Know-how,就是达文西的心智图。她说,文艺复兴时期的达文西,就是一个典型的设计型思考者。他有无限的好奇心,以至从建筑、解剖、雕刻、工程、发明、几何、音乐、绘画样样皆精,有了丰厚的思考基础,他可以为人体黄金比例做设计,也可以随手画出直升飞行器的想像,甚至设计的迫击炮和镰刀战车和坦克,唾手都是创意十足。
而达文西的心智图,可以透过扩散思考,运用颜色、符号、线条、图画、关键字词,把所学所想的概念,变成一种视觉化或图像化笔记法;发散后再收敛,循着思考脉胳,自然创意泉源无限。
设计工作并非外界想像的浪漫、轻松,不但要有创意,更要有执行的纪律。而达文西的心智图,正好可以帮助自己的创意有逻辑的无限延展。
念设计,未必等同设计思考者,念设计最怕,你不清楚你是谁,想成为谁,又可以成为谁?
根据达文西的心智图,林怡芬建议,不妨自己先画一张你的设计心智图,来分析「为什么要学设计」?
《30 杂志》同事试做后,答案如下
■ 因为对趋势有兴趣.....
■ 因为对生活有意见......
■ 想挑战自己的想像......
■ 对美好事物的向往......
■ 有想要创作的欲望......
有趣的是,循着对生活有意见路线,走到建筑这块,我们发现对「愉悦轻设计」的需求;走到生活必需品,我们想要一辆可爱的「无烟车」;但是走到环境这块,居然可以连出对中华民国总统有意见。
设计提升思考高度
设计是要创造出符合人类需求的产品,因此天生要喜欢观察人事物,而且要有人文素养。 「学设计让我能在更高层次看事情,」BenQ、佳士达科技创意中心设计长王千睿说。陆定邦也强调,整个全球设计潮流,已从工业革命后的大量化生产的工业设计,转往文化面的创意产品倾斜。
在追求美学经济的当下,学设计,除了要找出自己有没有具备「设计型思考者」的动机外,还需要对美好事物有鉴赏力,以及提出个人独创的见解。
就像你可能想不到,笛音,这么美妙的事,竟发生在千年不变的水壶上。 ALLESSI 最有名的笛音壶,当初设计的出发点只是想让水壶煮沸时,不要再是单一音频的声音,因而撷取邮轮气笛声的记忆,设计出能奏出一段音乐的壶口音笛。
意外的惊喜可想而知。好的设计是从人类生活中找问题。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问「对」问题,如同设计之初,要清楚知道使用者是谁、需求为何、想解决何种课题。 「设计真正的本质在思想、在哲学,而不是在策略,」ALLESSI 总裁阿尔贝托‧阿烈希(Alberto Alessi)说。
发现美的眼睛
美妙的点子,其实也藏在文化底蕴中。
现代主义雕塑大师罗丹说,生活中不是没有美,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。发现美的眼睛,究竟是什么?安郁茜说,建筑师的她,最喜欢念的就是中国文学。每每读一次红楼梦,如同置身中国江南盛世的繁华似锦,念到元曲宋词,又有带枝带叶的美,这些文化中的细腻及思想的厚度,已成为她设计上非常重要的养分。
环顾世界设计大国与城市,它们得以有好的设计,绝不是拥有顶尖设计学院或设计产业而已,而是当地洋溢着设计氛围,设计不只是工作的名词,更是生活的动词,存在建筑、橱窗间,巷弄、家庭里。义大利就是一例,文艺复兴前造就了达文西、米开朗基罗、拉斐尔,文艺复兴后,设计是全人教育,是人人感知,身体力行的生活提案能力。
但是美,还是要符合现实感。
安郁茜说了一个自己的例子。之前实践在设计新网站配乐时,设计者为了彰显声势浩大,用了西藏喇嘛所使用的号角,她立即说:「不对,这不够台。」台湾的声音,就像小江河入海般直接,那是湍急。
如何洞察周遭环境变化,精准地呈现对生活提案能力,也是设计思考力的一大考验。你准备好成为未来竞争力的设计人才了吗?一个能思想的人,才是真正力量无边的人,开始行动吧!
设计5问 评估跨界适性指数
光有兴趣是无法顺利成为思考型设计人才。个人可以经由「设计五问」,评估自己「捞过界」的适性指数,符合的特质愈多,适性指数愈高。
Q1:你对生活有意见吗?
安郁茜的答案是:做设计的人,一定要对生活有意见,这样的人才会有动力想要去改良现状或创新。
Q2:你认为这世上没有标准答案,总是不断思考有无更好的方法?
王千睿的答案是: 设计没有标准答案,只是让我学会用更高层次看事情。也因为没有标准,才能持续创新,不断以创意解决使用者问题。
Q3:你喜欢把点子执行出来,并且重视执行的细节吗?
林怡芬的答案是:设计其实是有系统地连结创意的过程,设计人的特质是要看大又观小,好的设计是不会省略细节的,因为这样才有可能会产生完美的作品。
Q4:你有敏锐的观察力与鉴赏力吗?
史明辉(金马奖最佳创作短片创作人)的答案是:先问自己,你对美的艺术品有感觉吗?你对美好事物是否会感动?设计是要创造出符合人类需求的产品,因此天生要喜欢观察人事物,而且要有人文素养。
Q5:不论对错,你有没有自己的观点?
谢宗颖的答案是:非本科系跨足设计时,很容易因技不如人而没信心,将学习焦点放在技术(技法),其实,真正会造成跨界瓶颈在于脑袋里的知识,因为这关系着能否形成自己的观点。
关键词:
转载请保留:设计竞争力